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养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老有所养”、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养老服务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为人们带来了更多优质的养老选择,也为养老产业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然而,目前养老服务发展仍存在诸多因素制约,难以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为此,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加强对养老服务的重视和投入,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完善县域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实现养老均衡发展,让“老有所养”触手可及、更有质量。
建设完整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便利化可及化水平,发展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或为老服务综合体;支持养老机构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支持社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
建立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最关键的是打通居家和社区养老的“最后一公里”。现阶段,我国90%以上的老人选择在家养老,大多数老人迫切希望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吃饭、医疗、照料、文化娱乐等需求。然而,目前大多数地区专业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还很缺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标准不断提升,从满足最低级的看护照料,到需要提供医疗服务以及长期康复、心理护理等服务,这就倒逼养老产业实现自我升级。”全国人大代表、中秦兴龙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田纯刚长期以来关注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他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养老中心基础设施尚不完备,无法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凸显需求与服务之间错位偏差。在社会养老机构容量有限的背景下,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成为解决当前社会难题的方案之一。
“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社区。”田纯刚代表描绘了一幅智慧养老社区图景,在这样的多功能社区中,每位居民一入住就有了养老保障,可以在家门口实现有病及时治疗,无病健康养老。
田纯刚代表认为,具体来讲,社区应以智能化服务为基础,以“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服务中心,完善各种养老配套服务设施。要搭建集卫生服务站、社区保健、社区药店、社区食堂、社区健身、社区康复、美容美发、洗浴、便利店、生鲜店、家政、托幼托老等配套生活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方便、快捷、经济、实惠、丰富、安心的一站式消费。
“智慧社区要强化助老服务,开展助医、助行、助娱、助餐、日托五项服务内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要配备老年文娱教室、托幼助老中心、老人日间照料服务站、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还要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具备保健理疗、基础体检、药店、辅具租赁等功能。”田纯刚代表举例说。
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具有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服务项目多的特点。目前,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养老社区建设进展缓慢。为了有效推动居家养老社区建设,引导和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田纯刚代表建议强化社区日间照料站或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运行、服务支持政策;制定和完善日间照料站、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行标准,其中包括养老、康复、娱乐、老年教育类服务项目的硬件和软件运行标准;政府主导进行日间照料站、社区服务中心服务岗位人员培训;实现智慧社区服务系统的搭建、服务串联;政府尽早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如制定水、电、暖、天然气缴费等嵌入政策和实施办法。
发展完善县域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养老服务建设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情况,重城市、轻农村,重公办大型养老机构、轻社区居家养老建设的倾向不同程度地存在。此外,城市养老院与城镇养老院在床位费补贴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影响了城镇乡村养老事业的顺利发展。
“作为新时代解决养老问题的新工具,智慧养老为破解传统养老服务发展瓶颈、促进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但总体来看,当前基层的智慧养老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分析说,究其原因,部分地方在智慧养老服务提供、养老资源供需配置上出现了一些错位的问题,导致智慧养老“叫好不叫座”,造成了公平和效率的双重损失。
县域是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最优空间单元选择,不仅符合老年人就近养老、在地养老的意愿,而且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可负担性。因此,县域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养老服务治理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基层治理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加快新时期县域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人大代表建议从四个方面入手,加速县域内养老产业项目发展。
一是明确县区—乡镇—村(社区)三级分工协作。发挥县区政府的主导作用,确定智慧养老的基本原则、理念与发展框架,建立健全智慧养老基础数据平台和地区之间养老服务供给协作机制,厘清各主体在其中的管理与运营职责,促进智慧养老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发挥乡镇级政府监督、规范和反馈作用,明确乡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作为智慧养老主阵地的地位,交由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开展运营服务,提供全套服务的同时为村(社区)服务站提供基点支持。村(社区)是智慧养老中最重要的落实主体,要重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在智慧养老服务供给中的积极作用,探索民建公助、公建民营、公办公营、民办民营等多种运营模式。此外,县级需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尤其是财政状况开展智慧养老工作,不宜超越本区域经济水平追求硬件设施的改造完善或过高的保障水平,应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稳步提高。
二是支持推动县域社区发挥主要载体作用。为适应我国老年人的居住特点,应构建以社区为着力点的县域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即以社区为载体,通过资源嵌入、功能嵌入和多元的运作理念,加快整合社区内外养老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体设施以及养老机构等服务资源,全方位布局智慧养老设施设备;搭建标准化社区养老信息平台,结合生活护理、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日常照护服务场景,以及跌倒报警、走失报警等安全防护场景,打造智慧社区养老综合体,建立起“需求信息发出—信息接收并处理—服务提供”的完整闭环系统;打造以“三助(助餐、助医、助洁)一护(日常护理)一救(紧急救助)”为核心的小规模、多功能、智慧化的“15分钟医养生态圈”。
三是夯实县域政府兜底保障责任。加强对依赖照护老年人的精准识别,整合残疾人两项补贴、基本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等各类兜底性质的养老和照护资源,按照年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等条件提供阶梯式补贴标准与方案,并以服务和设备为主、现金为辅的形式提供。要优先解决贫困、失能、失独、残疾等老人的照护需求,通过财政托底的方式部署必要的应急呼救等智能设备,并鼓励各地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补贴方式,最大范围惠及老年人群体。
四是提高县域家庭智慧养老能力。完善一系列“家庭友好型”支持政策,以充分发挥家庭在养老服务中的经济支持、服务保障和精神慰藉作用。对部分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进行家庭床位的适老化改造,同时规定家庭床位签约可享受床位运营补贴,为机构养老的支持性政策延伸到家庭创造条件。重视“数字反哺”,引导子女向老年人提供智能设备和服务软硬件的使用技巧。
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
个人养老金是养老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决定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老有所养”的重要基础。
据统计,目前我国年龄超过60岁的人群达3亿左右,也就是说,全国有3亿左右的人领取养老金。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比较大,我国养老金待遇差距也比较大。
“据统计,截至2022年年末,我国领取城乡居民养老金的人数为1.6亿人,领取职工养老金的人数为1.3亿人。在领取职工养老金的群体中,企业退休人员大约有1亿人左右,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约有0.3亿人。”全国人大代表、饶阳县饶阳镇端午村党支部书记郑志辉说,据统计,2023年,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为3100元左右,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约有5000元左右,而领取城乡居民养老金的人平均养老金只有200元左右。
郑志辉代表分析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者绝大多数都是农民,他们的人均养老金占人均消费支出的14%左右,而农民人均食品烟酒等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32%左右,养老金不能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所需。同时,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人均养老金差距急剧扩大,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偏低、统筹层次不高、地区差距过大,离“保基本”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为此,郑志辉代表建议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待遇,提升基本养老保险作为养老第一支柱的作用,增强低收入群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是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我国现行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是从2020年7月1日起实行的,这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都在不断提升。2021-2022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城镇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每年调整一次,涨幅比较大。建议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至少提高20%,以确保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与居民消费同步增长。
二是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级统筹力度。加快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协同推进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并做好制度衔接工作,逐步缩小二者差距,为日后实现并轨创造条件。建议加大中央补助的力度,明确地方补助的最低限额,充分考虑当地居民收入、工资增长和消费价格指数等情况,建立完善基础养老金动态调整机制,并通过差别化补助和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缩小地区间基础养老金差距,提高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三是加强保险资金的筹集和营运管理。加大宣传力度,优化提升缴费档次,引导中青年农民积极主动参保,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给予补助或提供资助,全方位筹集资金,做大做实个人账户。进一步完善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机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村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提供各种补贴。
此外,一些全国人大代表还建议加快养老产业的全面立法,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以及养老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引导,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推进养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养老服务业打造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让老人从“老有所养”升级到“老有所享”,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