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陈氏定窑非遗工坊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剔花装饰工作。 本报记者 田恬摄
“我们把定窑遗址出土的成千上万枚瓷片进行了分型定式,目的是分析每个朝代定瓷器型的特点和发展演进路径。”日前,记者走进曲阳县灵山镇涧磁村陶瓷考古研究中心,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黄信正带领几位学生整理定窑遗址出土的瓷片。
“你们看,这件‘尚食局’款瓷器的制作年代通常被认定为北宋末期,是专门为皇家制作的。我们这里还有带‘尚药局’‘东宫’等款识的瓷片。”去年就来这里整理定窑瓷器的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生霍奕然高兴地说,这些纹饰美观、技艺精湛的瓷片,饱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让她感到很震撼。
“定瓷技艺是中华悠久瓷文化发展历程中的璀璨明珠。在近千年的烧造历史中,定窑瓷器以洁白素雅、瓷质精良、纹饰秀美而闻名。古人常把定瓷与端砚、洛阳花、建州茶、蜀锦等相提并论。”说起定窑的辉煌,曲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刘斌赞不绝口。
跟着刘斌,记者来到涧磁村北,这里分布着大大小小13座瓷片堆,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瓷器残片,一代代定瓷工匠探索与传承的身影在眼前浮现。瓷片堆不远处,占地近1000平方米的定窑作坊遗址展馆,收藏着各个时期的定窑瓷器,展馆还展示了定窑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制瓷工具、窑炉结构等相关内容,使游客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定窑。
“从展馆和耕地里这些难以计数的瓷片,我们可以看出昔日定瓷烧制时热闹红火的场面。”在瓷片堆连绵起伏的定窑遗址上,同行的曲阳县文保所原所长杨敬好畅谈起来,晚唐五代,定窑逐渐取邢窑而代之,其所产瓷器行销全国各地。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定窑瓷器还远销海外,印尼井里汶海域发现的北宋初年沉船上,就有定窑瓷器,虽被海水侵蚀多年却光彩依旧。
历史沉浮难测,古代定窑从创烧到勃兴,最终还是走向了衰落,人们只能从传世之器中领略定瓷风采。直至上世纪70年代,定瓷烧制技艺传承人陈文增、蔺占献、和焕等,经过不断探索,反复研烧,定瓷才以全新面貌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而今,定窑遗址的社会价值与日俱增,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扬中国瓷文化,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已成为迫切课题。在定瓷专家和各级部门努力下,2008年,定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揉泥、拉坯、修坯、刻花、跳刀、施釉……在河北省曲阳陈氏定窑瓷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按照定瓷烧制流程,借助现代化的设备和新技术有条不紊地制作着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定瓷茶盖碗剔花这道工序需要20分钟左右,手要特别稳,茶盖碗的表面要刮平。”来自曲阳县产德镇彭家庄村的魏信雨一边认真地剔花,一边向记者介绍着技术要领。魏信雨来这里从事定瓷装饰工作已有7年,每年收入两三万元,有手艺有稳定收入,魏信雨很满意现在的生活。
在曲阳县,有带动百姓就业的定瓷企业,也有众多定瓷工坊。距离定窑遗址不远处的灵山镇岗北村、韩家村等地,分布着近百家以家庭为单位的定瓷作坊,老百姓凭借手中的“瓷器活儿”过上了幸福生活。“我给很多餐饮企业制作过餐具,每年收入上百万。这些企业选择咱们曲阳定瓷,不仅是对其品质的认可,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韩家村定瓷工匠韩江潮介绍。
坚持企业带动,以建设非遗工坊为着力点,近年来,曲阳县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实施乡村振兴结合,多次开展线上线下技能培训,成功带动近万人就业。截至目前,曲阳县定瓷企业、作坊已发展到200余家,初步形成传统瓷、日用瓷、艺术瓷3大系列400多个品种,年产值近2亿元,定瓷从代代相传的“指尖技艺”完成了向促进乡村振兴的“指尖经济”转变。
“定瓷烧制产业对促进地方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定窑遗址已成曲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从完成作坊遗址展馆、定窑遗址展厅、作坊窑炉主要遗迹重新整理,到《涧磁村定窑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22—2035年)》公布、《关于推动定瓷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出台,再到定窑遗址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看着定窑保护利用越来越好,刘斌和杨敬好言语中透着自豪。
“现在定窑保护利用开启了新的篇章。”刘斌介绍,当地政府正积极推动定窑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遗址公园规划建设期为13年,分三期进行,总投资估算4.5亿元,规划面积为513.01公顷。近期规划主要包括定窑遗址博物馆、涧磁遗存分布区的本体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项目等。“更好地传承弘扬定瓷文化,我们一直在努力。”刘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