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石家庄公司加速迈向冷链物流新赛道
智能冷链装备,让农产品一路“鲜”行
“先有铁路大厂,后有石家庄市。”这是很多老石家庄人谈起石家庄发展史时常说的一句话。
铁路大厂,指的是1905年建厂的正太铁路石家庄总机器厂,主要为正太铁路修造铁路货车,是石家庄还是小村庄时建立的第一家工业企业。
如今,它的名字叫中车齐车集团石家庄公司(以下简称“中车石家庄公司”)。
百年老厂,再绽青春。
9月10日,记者走进位于石家庄装备制造基地的中车石家庄公司厂区,一排印有“中铁国际多式联运”字样的白色冷链集装箱映入眼帘。
这些集装箱,主要应用于中老铁路、中越铁路国际货运班列上,跨越数千公里的距离,将云南的鲜花、蔬菜运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并将这些国家的高附加值水果运往国内,填补了跨境长干线铁路无冷链运输的空白。
“中车石家庄公司有了新标签。”中车石家庄公司冷链项目部高级工程师孟娣说。
他们自主研发的智能冷链装备,广泛用于铁路—公路冷链运输、冷库、温控系统。这两天,他们在天津市蓟州区杨津庄镇建设的一个鲜花保鲜冷库项目进入验收阶段,即将投入运行。
这是百年老厂新的骄傲。
2010年,大学毕业后,孟娣进入中车石家庄公司,首先在制备车间工作。
孟娣记得,企业那会儿依旧只修造铁路货车,厂区内外摆放着敞车、平车、罐车等各类货车。
当时,她的师父是姜允程,手把手教她怎么下料、切割、生产。
“别看这些黑色‘铁疙瘩’其貌不扬,是工厂具有百年历史的标志性产品,见证了河北轨道交通装备崛起的历史。”姜允程边教边说。
姜允程是铁路货车制造的“老把式”,她向记者展示了企业收集的厂史资料。
20世纪50年代,面对无资金、无技术、无厂房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石车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席棚底下修造货车”,创造了翻砂漏模造型法、丁字形取材法等工艺,留下了一幅幅自力更生的生动画面。
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企业被评为全国工业交通系统勤俭办企业四面红旗之一。
进入新时代,顺应市场需求变化,中车石家庄公司加快创新发展,推出了新产业板块。
选老产业,还是选新产业?
面临“二选一”,师徒俩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精通货车技术工艺的姜允程,依旧从事老本行。而作为新人的孟娣,则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新产业,和同事们进行了很多尝试。
聚焦打破国外品牌制冷与信息技术垄断,加快布局冷链装备新赛道,2020年,中车石家庄公司冷链项目部成立,掀开了企业发展新的篇章。
“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日益增强,冷链物流需求持续增长。”孟娣说,他们研发的蓄冷式智能冷链装备,把冷能储存到集装箱中,运输过程中再慢慢释放出来,不仅降低了冷链物流能耗成本,还能长久保持农产品水分含量,让农产品一路新鲜到家。
起初,他们将首批19个样品在快递箱中试验,效果不错。
随后,他们面向全国铁路、公路冷链物流行业进行市场开拓。
孟娣讲了一个故事。今年6月,一批货值60多万元的榴莲从泰国启程,经中老铁路国际货运班列“澜湄快线”运至国内。正常物流4天左右,由于手续问题,花了11天。开箱验货时,货主惊讶地发现,榴莲依然色泽鲜亮。
榴莲对温度十分敏感,温度太高果肉会烂,温度太低果肉会僵。“我们的蓄冷式智能冷链装备,实现在途温度变化控制始终处于1摄氏度范围内,最大限度保持榴莲新鲜度,做到了零货损。”孟娣说。
在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过程中,温度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也是难点所在。
他们跟国内高校合作,采用激光光纤检测技术,不仅精确度高,还能做到每秒钟采集四十次到四百次的频率,攻克了精准控温技术难题。
国际冷链物流,运输环境复杂多变,最怕的是车辆半道趴窝。
他们自主研发了“公铁联运柴电一体冷藏集装箱”,采用国产化制冷机组,搭配备电装置、新风系统、信息系统,具备开机自检、数据传输、远程操控等功能,安全稳定性能大幅提升。
“坐在控制室里,点点鼠标,就能掌握集装箱的实时运行状态。”孟娣说。
几年来,该企业冷链项目部的研发人员从最初不足10人,发展到如今20多人,成员中大多数为“90后”。
截至目前,中车石家庄公司蓄冷相关技术已获专利32项。蓄冷式智能冷链装备先后获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第四届国际储能创新大赛TOP10、农产品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案例奖等。
城市轻轨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石家庄地铁石家庄造。”市民和游客在石家庄乘坐的地铁2号线、3号线列车,就是中车石家庄公司生产的。
该企业积极引进中国中车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形成城轨车辆整车组装和配套服务能力,累计完成石家庄地铁2号线、3号线列车交付45列。
新产业加速崛起,老产业也并非原地踏步。
目前,中车石家庄公司铁路货车年检修能力12000辆以上,年新造能力4000辆以上。
铁路货车、“空调+冷链”、现代城市交通装备,企业产业板块三足鼎立。119岁“高龄”的中车石家庄公司,发挥闯的勇气、干的劲头,还在加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