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秦皇岛市海港区人民法院坚持调解优先,通过把实质性化解矛盾、服判息诉的功课做到极致,成功调解了一起承揽合同纠纷,切实解决了困扰当事人的急难愁盼问题,最大限度为双方当事人减少了诉讼成本和时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在该案中,原告王大娘因房顶漏雨,找到被告小刘做屋顶防水。完工后仍有漏水,王大娘多次找到小刘检修,小刘称屋顶防水多次返工确保不存在问题,漏水系外侧保温墙渗漏所致。双方就此产生纠纷,王大娘起诉至法院,要求返还修理费用4000元,赔偿屋内漏水损失3000元。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认真查阅案卷、详细了解案情,发现该案有一定的调解空间,随即决定先采用电话进行沟通,深入了解双方当事人的诉求和分歧。
“法官,我家这房子漏的,墙皮都掉下来了,今年雨水大,可我为了保存证据,都不敢修啊。”电话那头原告王大娘激动得喘着气说。当助理致电被告时,被告小刘也很气愤,称:“她这屋子漏水是外墙保温层渗漏造成的,屋顶防水前后我检修了六七次,花的人工物料费用早就超过她支付的费用,再让我给她钱根本不可能!”法官助理通过电话安抚当事人后,送达组工作人员在送达过程中继续耐心的释法明理,但被告态度坚决,表示“宁可花钱鉴定也不受这冤枉气!”
为进一步明晰争议焦点,助理与法官商议决定先组织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但现有证据无法确知漏水原因,损失金额也难于判定,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如果坚持走鉴定程序,当事人所花鉴定费可能比诉请金额还高,且鉴定耗时长,不仅会加重双方当事人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进而导致彼此间隔阂增大,也不利于快速解决房屋漏水问题,且在此期间王大娘要一直承受屋顶漏雨的生活困扰,案件一时陷入僵局。考虑到双方剑拔弩张的状态,赵法官和助理一致认为,单纯的判决并不能达到案结、事了、人和的效果,还得通过调解充分化解怨气,真正化解矛盾。遂沉下心来,进一步分析证据材料,思考最佳调解切入点。
鉴于双方当事人情绪较为激动,法官决定采取背对背软沟通的方式开展调解工作。赵法官和助理先是感同身受地表达了对原告处境的理解,再从证据情况、鉴定时间及结果可能性、房屋拖延修缮损失、原告身体心理代价等多重角度对原告进行劝导,法官将心比心的一番话说到了原告的心坎上,原告表示愿意放弃一半诉请金额,配合法院调解。调解迎来转机,如何打开被告心结、引导其理性思考成了关键。赵法官首先就证据情况和举证责任耐心为被告讲解,将案件调解与鉴定两种方案掰开了揉碎了细致对比分析。言语间,小刘的态度缓和下来,法官趁热打铁,从鉴定风险、诉讼成本等方面进行风险预警分析,调整小刘心理预期。赵法官和助理你一言我一语,像自家大姐一样真诚劝导:“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诉讼过程中,可能会影响你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也可能会对自身诚信经营、今后生意往来造成影响......”两个多小时过去,小刘一直以来堵着的气全消了,表示愿意回去想想。第二天下午,小刘打来电话:“我同意调解,我媳妇也说免得耽误干活!”至此,纠缠原、被告半年之久的屋顶防水事件终于得以解决。
法官的倾情细致调解既为当事人带去萧瑟深秋里的一抹暖意,也是海港区人民法院始终精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厚植为民情怀的生动剪影。下一步,海港区人民法院将继续秉持“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通过“情、理、法”相融合,在当事人之间架起“法治桥梁”,用行动让群众感受公平正义和司法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