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人民代表网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
首页
人大要闻 国内综合 聚焦河北 市县人大 立法经纬 监督纵横 代表履职 社会
法治时空 本网专栏 警方视野 检察平台 法院在线 基层动态 财经 文教
燕赵人民代表网>>文教

从门票“秒光”看传统文化热:文化自信燃起来

来源:人民网  2023-7-11 10:15:54

  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牙齿、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头骨、距今70万-30万年的周口店直立人头骨模型……炎炎夏日,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南3展厅,仿佛穿越了百万年的时空。不少家长带着刚放暑假的孩子前来,从古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探索“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奇妙课题。

  这个夏天,与热浪一起袭来的,是人们逛博物馆的热情。无论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还是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热门场馆,都一票难求,成为许多游客的“顶流”首选地。然而,不仅仅是博物馆,近年来,文化节目、非遗技艺、国潮文创、古风服饰等纷纷成为新时尚。这些“人从众”背后,是闪闪发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坚定的文化自信。

  网红打卡地 旅游新风尚

  到山西博物院“玉见良渚”,在辽宁省博物馆一品“青花清韵”,来福建博物院感受“福航天下”……今年暑期,各地博物馆别具特色的展览,为广大游客开启探寻“何以中国”之旅。

  “现在孩子们都喜欢来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氛围,还能学习到不少知识。每次来看展,都有种‘此生无悔入华夏’的自豪感。”来自江苏的吴女士早早就规划好了路线,带着全家人一起“文博游”。

“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展览现场。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展览现场。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大家都说,了解一座城的最佳方式就是逛当地的博物馆,所以我们来了。”大学生张艺与同学李田田都是传统服饰爱好者,两人趁着暑期来到河南博物院,着一袭汉服穿梭于文物之间,吸引来不少游客的目光。

  “当我站在文物面前静静观赏它的时候,这种感觉很奇妙,好像抽离了现实生活,透过斑驳痕迹想象着它千年前的故事,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汇。”张艺游览后在社交媒体上写道。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的火爆,正在进一步“点燃”大众对中华文明的浓厚兴趣。正如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所说,走进博物馆已成为公众的生活新常态,穿汉服买文创变成年轻人的新时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愈发深入人心。

  传统文化热 创新焕新生

  “博物馆热”的兴起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有迹可循。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自然就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其中就包括‘到博物馆去’。”

《只此青绿》剧照。中国东方演艺剧团供图

《只此青绿》剧照。中国东方演艺剧团供图

  实际上,“到博物馆去”只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缩影。无论是现象级舞剧《只此青绿》的爆火,还是《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类综艺节目备受青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到全新“流量密码”,让大众更加真切感受文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出圈3年,演出300多场,青年舞蹈演员孟庆旸依然步履不停,跟随剧团进行《只此青绿》的第三轮全国巡演。每一次全力以赴的起舞,换来的是场场爆满与掌声连连。“我在舞台上能感觉到和观众的默契与共鸣,这是传统文化的力量,也是观众给予我的力量。”孟庆旸说。

  “在创作《典籍里的中国》时,我们在挖掘典籍蕴含的思想精粹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把传统的古典美学元素与现代的电视艺术创作相融合。”在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心中,作为一个中国人,流淌在血脉里的中国文化是五千年一以贯之的。华夏大地的名山大川、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已经渗透到了骨子里,是必须要学习的。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找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韵脚,使其在传承发展的道路上焕发新生,保持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才能不断唤醒中华儿女心中的文化基因。

  挖掘生命力 延续“热乎气”

  在迎来传统文化热的同时,如何让人们从“看得见”到“看得懂”,从“对话历史”到“走进历史”,从“打卡观光”到“沉浸理解”,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元宇宙、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无限可能。比如,基于敦煌文物数字化成果和区块链等新技术,“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让敦煌文化瑰宝以全新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西安大唐不夜城推出AR导览体验项目“盛唐幻镜”,游客只需戴上AR眼镜,大明宫含元殿等绚丽景象就会出现在眼前……在可知、可感、可玩的体验中,人们切实感受“科技+文化”的魅力,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贴得更近。

  此外,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也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创新展陈方式,为观众亲近历史和文化创造有利条件。面对暑期观展热潮,中国国家博物馆协调周边机构开辟新的入馆通道,减少排队时间;上海博物馆在周末夜间延长开放时间,让“博物馆奇妙夜”点亮城市华章;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解谜大唐遗宝”数字展览等线上产品,在云端为观众打开一扇通向千年文明的大门。

  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更加深入地挖掘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延续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显得尤为重要。

  “要践行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只有依靠创造力,避免跟风仿制同质化,从更深的层次、更全面的意义上认识传统文化。”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看来,要不断融入新的生活需求、生活视野、生活趋势,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永恒意义和价值内涵,也获得当代的美感和生命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实则是文化自信的充分呈现。唯有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在春风化雨之间赓续千年文脉,传承中华文明基因,推动文化自信自强。

责编:陶影
 
 
:::::  关于本站 | 业务推广 | 本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燕赵人民代表网 www.yzdb.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1-87803958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zdb@163.com
ICP备案号:冀ICP备13010025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13010402000951   许可证编号:冀新网备132016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