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现实需要。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截至2022年10月,河北列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90项。我们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其中所蕴含的社会观、道德观等,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例如,河北梆子经典曲目《打金枝》,倡导媳妇孝敬公婆,恪守家庭美德,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要进一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推动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载体,充分发挥其在增进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方面的独特作用。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载体,关键在于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熟化”和“活化”程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相连接,融入社会生活。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短视频等平台,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久居深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人了解、喜爱,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大众心中牢牢扎根。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课堂、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创新方式吸引更多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实践育人,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实现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当今时代,数字化的发展和应用,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提出,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实物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字化处理,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体系。加快数字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传播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
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一是充分利用数字采集技术和存储技术。比如,利用三维扫描技术、数字摄像技术及数据库储存技术等,加强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采集和保护、记录与留存,并实现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搜索、浏览、下载和分享等。二是充分利用数字修复技术。采用3D打印技术帮助那些完整性不足的文化遗产进行复原;采用VR与AR技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更久远传承。三是充分利用数字展示与传播技术。建设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让游客通过沉浸式体验,更加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传承与转化实验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利用先进数字技术,使文化、艺术、科技和时尚融为一体,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时代元素和价值,更好激发和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活力。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品牌建设
加强特色品牌建设,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从实践看,文化品牌强,则感染力强、传播力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品牌建设,既能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实现保护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又能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物质文化需求,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国形象。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品牌建设,一是增强品牌意识。立足时代背景,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用时代精神为其赋能,创作推出一批与时俱进、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以硬实力打造品牌。二是加强品牌宣传。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文化节,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精粹,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力;通过内容丰富的展示、展演、体验等活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创新品牌发展模式。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等多种融合发展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实现经济价值与品牌效应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