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8日,《河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省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性法规,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马桂旺说,“农村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9月23日是秋分,也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这部条例的出台,是河北立法人为全省农民送上的丰收节礼物。”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辛勤劳作的农民正在享受丰收的喜悦,条例的出台与实施对于河北的立法人而言,也是辛勤耕耘后的丰硕成果。
为乡村振兴立法,推动河北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乡村全面振兴开局良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县全部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粮食总产765亿斤,再获丰收,乳制品产量连续8年全国第一。新改造户厕141.8万座,新建美丽乡村2341个,‘空心村’治理任务全面完成。建设改造农村公路8964公里,99%的行政村通达快递服务。”在2022年年初召开的河北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如是表述。如果给河北的农业农村工作做个速写画像,或许可以这样勾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农村民生显著改善,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农村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这些问题,既要广泛征询农业方面专家的意见建议,也要深入农村,听农业农村部门、农村基层工作者、农民的所思所盼。”时任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周英说,“要通过立法,进一步推动全省乡村振兴取得显著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助力河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由传统农村向美丽宜居乡村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释乡村振兴重大意义,明确战略举措和工作重点。”时任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一级巡视员高一雷说,“条例要将我省乡村振兴目标、任务、要求和行之有效做法,通过地方立法固化下来。这是一份蕴涵人民情怀的好事。”
在立法过程中,河北省政府起草审议阶段还征求了农业农村部,北京市、天津市司法局意见,通过省政协社法委征求了政协委员意见,并由省法学会农业农村法治研究会组织专家进行了论证。因此,条例草案中不仅明确了规划引领、成果巩固、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的立法思路,还对乡村治理、城乡融合、人才支撑、扶持措施、监督检查也拟定了明确措施。2022年4月29日,河北省政府第14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条例草案;2022年5月6日,十届省委第27次常委会(扩大)会议审议通过条例草案,提交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农工委会同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克服疫情影响,赴石家庄市、保定市、廊坊市、邯郸市、雄安新区等地开展专题立法调研,征求省直有关部门、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省立法研究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以及河北农业大学等立法基地的意见,通过省人大常委会网站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为河北乡村振兴立法,就要突出河北特色
“既然是对河北的乡村振兴工作立法,就要紧密结合河北的实际,突出河北的特色。”在回顾条例立法过程时,河北省常委会组成人员始终坚持了这一立法初心。在初审中,根据征集到的意见建议,在条例草案二审稿中,立足河北省环京津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和文化特色,完善了区域协同、产业布局、生态保护、文化繁荣等内容。例如,在第十条增加了关于乡村振兴工作应当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相融合的内容;第二十一条增加了应当根据不同地理地貌、资源禀赋等自然条件合理布局乡村产业的内容……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要因地制宜推动特色农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农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建议既有高站位,也有小抓手:要从战略层面加强统筹,要明确发展循环农业的规定,增加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渠道的规定;要从“战术”层面抓好落实,提出要“细化推动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林果、花卉、饲草、中药材、食用菌等农作物和畜禽、水产等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的规定”等具体的指导性意见。
“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动河北特色公用品牌建设。”有的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建议,“要发挥毗邻北京天津区位优势,在服务北京天津同时,针对北京天津高端消费需求,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休闲农业,提升环京津农业现代化水平。”就这样,在一章章、一条条的反复打磨推敲中,条例草案的河北特色愈加鲜明。最终,条例明确规定了发挥龙头企业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强化品牌发展能力,提升联农带农水平;鼓励、支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强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培育、保护和推广;发挥产业联盟、相关行业协会作用,鼓励开展行业规范、技术服务、市场推广、品牌培训等服务;支持环京津地区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休闲农业,培育建设设施果蔬生产基地,打造果蔬产业示范带,提升服务京津高端化、多元化消费需求能力。
“条例是促进我省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性法规。制定该条例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法贯彻实施,解决制约我省乡村振兴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将地方经验做法上升为法律规范,指导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现实需要。”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一致认为,“条例体现出了对广大农民深切的法治关怀,既有助于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纵观条例出台的全过程,像是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这支交响乐谱曲的过程。在这首新时代的交响乐中,在让乡村更富、更美的“奏鸣曲”部分,抒情地展现主题——让乡村成为更开放,更有活力的社区,实现城乡之间人财物互为补充,双向流动;中间的“变奏曲”部分,主题鲜明地呈现主旋律——各方协作,多措并举,协同搭建起新时代城乡融合的新模板,补齐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短板;“终曲”部分将达到高潮——在实现城乡高质量均衡发展中,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主题。
做足“连接”法治文章,建好农村振兴发展的“高速路”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香港媒体人陈贝儿和她的团队,走进内地6个省份、14个曾经深度贫困的地区,亲眼见证了中国的扶贫攻坚成果。无论是四川凉山悬崖村的“飞人”拉博,还是四川理塘的“网红”旅游代言人丁真,都一再提及,当地脱贫的主要原因是加强了与外界的连接。
曾经悬崖村的出山路只有一条艰险难行的藤梯。在国家的扶持下,他们走过了贴山而建的钢架“天梯”,最后搬进县城住楼房走的楼梯。对于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陈贝儿感慨道,道路的变化,让悬崖村有了根本的改变。旅游业、种植业和养殖业顺着钢梯,走进了悬崖村。大山深处产出的牲畜、野生蜂蜜、脐橙、油橄榄等农副产品和美丽风光顺着钢梯的“实体路”、互联网的“虚拟路”走出了深山,走向了远方。
事实上,在河北的乡村振兴之路上,同样发生了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为了破解村里的贫困难题,全国人大代表、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党支部书记陈春芳带领村民修路,历时2年6个月零29天,将沟域内9.8公里的山区土路全线拓宽成8米宽的柏油马路,彻底改变了这里的交通状况,让山里丰富的自然资源走出了山村。此后,车谷砣村,这个昔日的晋察冀革命老区重点村又盘活红色资源,修复了晋察冀边区银行加印部、后方机关驻地、战地医院、抗大二分校等红色旧址,通过老物件、旧照片将那段峥嵘岁月挖掘和展示出来。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周末时,车谷砣村一天最多接待过27辆大巴车的游客。现在,车谷砣村联合沟域内四个行政村,在联合周边村谋划2000余亩地用于特色产业种植同时,搭上了最近大火的“露营”风口,建设起“中国·车谷砣康养旅游度假区”。这里的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总结河北的脱贫经验,分析河北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呈现出一个共同点:直接打通乡村与外界的连接,能最直接、最有效改变乡村的样貌。“加强公路、移动互联网、农村光纤带等建设,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有专家打了一个具有数字时代特色的比喻,“这是让农民的生活、劳作、思维模式跳出传统的生活劳动模式,在新时代里搭乘数字化的东风,实现‘迭代生长’”。
家住石家庄市藁城区的李奶奶,已经年近七旬,老两口一直和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2022年4月,他们家翻盖了家里的老房子,建起了2层楼。房子建好后,李奶奶和孙女商量怎么装修才能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孙女说:“奶奶,这事我早替您想好了。咱们从网上看城里人怎么装修,你定方案,我来采购。”祖孙俩一起在网上“冲浪”,选定了装修风格、装饰材料,她家的厨房甚至还采用了莫兰迪色系的新潮搭配。搬入新居后,要翻盖房子的左邻右舍,纷纷过来参观。有人打趣李奶奶:你这村里的老太太,赶上了城里的时髦!我们要从你这里取经,我家新房的装修也不能是老一套啦。大学毕业后一直在石家庄上班的女儿带着家人回来休假。李奶奶跟女儿念叨:这几年,你哥哥和几个好朋友一起搞运输。他们还建起了什么微信群,互相交流运输信息,帮忙找客户。他们挣了钱,都张罗着住新房子、好房子。这几年有疫情,可听你哥说,政府有扶持措施,他们挣钱都没有问题。要不是有你哥这话,我可不能下这么大决心。“你看看我这房子盖得多气派,比你在城里买的房子可宽敞多了!以后要多回家看看!”女儿搂着李奶奶,笑着说:“您这房子在城里就是别墅,我哪敢和您比呀!这次回来,我看以前的小伙伴们有搞蔬菜大棚的,有在村里开超市的,还有做物流的……大家的日子过得都挺红火,我羡慕得都想回来了。”
河北乡村脱贫致富的故事各有特色,“村村有特色,县县有定位”的差异化发展异彩纷呈,河北乡村振兴的好经验各有千秋,这些都成为条例制定过程中的丰富立法资源,让河北立法人感觉受益匪浅。好的经验,要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模板,要为富裕乡村、美丽乡村的发展提供长期有效保障。“乡村振兴也要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要在立法中进一步强化各类要素支持乡村振兴的扶持措施和创新性举措,细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措施。”有的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说,“建议条例要增加数字乡村和生态补偿机制等内容,充实多渠道筹集资金、金融服务、信贷担保、农业保险、教育医疗保障等内容。”最终,条例在产业发展、城乡融合等章节中,对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措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县级以上网信部门和省通信管理部门应当推进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电力、水利、物流、环保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如第六十七条这样为推动乡村振兴在技术、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法律支撑的规定不胜枚举。
“我们全面梳理承担的职责任务,抓紧修订完善和调整清理涉农领域地方性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健全工作机制,将条例确定的重要原则和有关要求逐项分解落实,做好细化实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推进举措。”在条例新闻发布会上,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当场表态,“我们要严格按照条例规定的规划引领、脱贫成果巩固拓展、产业发展、生态宜居、文化繁荣、乡村治理、城乡融合、人才支撑、扶持措施、监督检查等要求,抓好统筹部署、实施指导、协调督促等重点任务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