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期间,华中科技大学环境法学方向研究生志愿者黄昭辉度过了难忘的22岁生日:一场由主办方精心策划的志愿者集体生日会,让她对志愿精神有了特别的感悟:“志愿者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用热爱与温暖凝聚起来的整体。”
11月5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武汉(主会场)和瑞士日内瓦(分会场)同步开幕。《湿地公约》是全球第一个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今年是我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也是我国首次承办《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
今年9月中旬,负责大会筹备工作的团武汉市委就向市内高校发出“志愿者招募令”。经过层层选拔,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最终从1000多个报名者中遴选出140名大学生上岗服务,实行“全闭环”管理,为湿地保护奉献青春力量。
上岗之前,团武汉市委为志愿者举办了专业培训,涵盖志愿服务通识、媒体宣传与沟通、湿地文化等,培训会后对志愿者进行了线上测试。
当日,武汉主会场的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包括大会开幕式、部级高级别会议、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湿地考察,以及近20场东道国活动,有400名相关代表来到武汉参会。
因为疫情防控,大会期间会场封闭管理。武汉文理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汤海韵要用英文和外宾反复解释防疫要求,叮嘱他们不得随意外出。一天下来常常口干舌燥,但她觉得,“青春在于奉献”。和汤海韵一样,在持续一周的大会时间里,这群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6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青春身影活跃在天河机场、武汉火车站、东湖国际会议中心等10余个点位,参与大会抵离迎送、指引咨询、参观考察、后勤交通、注册签到、疫情防控、会场安保、宣传报道工作,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东湖国际会议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的覃佳玲负责在招待会、开幕式和高级别会议中协助与会嘉宾进行安检,维持入场秩序。在天河机场,武汉理工大学的朱卫昌负责迎接中方和外方重要嘉宾,嘉宾抵达后,他和组员引导嘉宾前往核酸检测点位和通勤车辆位置。志愿服务工作忙并快乐着,他体会到,“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11月6日上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中国履约30周年成就展在武汉揭幕。当日下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部级高级别会议正式通过《武汉宣言》,向世界宣告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责任,成为大会的主要成果之一。
大学生志愿者范海蛟见证了武汉湿地保护带来的生态之变。她记得,2016年来华中科技大学报到时,校内的湖溪河不时流淌着黑水;6年后的今天,湖溪河摇身一变成为校内“生态长廊”。会议期间,她和小组成员白天忙完接待、引导工作后,拍摄现场素材,制作了时长1分32秒的大会宣传主题视频《珍爱湿地,志愿青春》。“我们不仅要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更要通过我们的视角让更多人了解《湿地公约》,保护湿地,这也是我们的初心。”